傳統節慶

農曆春節

春節氣氛以農曆正月初一到初五這段期間最為濃厚,民間俗稱「過年」,含有辭舊迎新之意,被視為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。

從春節前夕到農曆大年初五之間,民間遵行多項習俗。在春節前夕,家家戶戶開始「掃塵」,此意味著將晦氣惡運掃除出門,有破舊立新之意;掃塵後緊接著準備做年糕(年糕含有「步步高升」之意);農曆12月29日即「小過年」當天,每家每戶都會貼上「春聯」及「年畫」,藉以敬神祈福,有吉祥討喜之意。每家每戶都會貼上「春聯」及「年畫」,藉以敬神祈福,有吉祥討喜之意。
農曆12月30日除夕夜闔家會一起「圍爐」吃年夜飯,有幾樣菜是必吃的,如”長年菜”代表長壽、”菜頭”代表好彩頭、”魚”代表年年有餘、”鳳梨”代表好運旺來、”元宵”則有財源廣進的意義。在吃完年夜飯後,長輩會發給晚輩紅包袋(即壓歲錢),有互討吉利、祈求平安的意思。「守歲」在民間含有祈求父母長壽之意,通常從家人齊聚吃年夜飯開始,直至午夜12點一到,紛紛燃放鞭炮歡慶新年到來,含有對過去一年的感懷及對未來一年新的期望。除此之外,春節的習俗還包括大年初一拜年、初二已出嫁的女兒回娘家、初四接財神、初五開市、初九拜天公(玉皇大帝)等。

08_tradition_taiwan_10


元宵節

農曆1月15日是元宵節,一般稱為「小過年」,在眾多節慶中,元宵節熱鬧的程度僅次於農曆春節,是臺灣最熱鬧的大型傳統文化節慶。全國各地張燈結綵熱鬧地辦理燈會慶元宵系列活動,包括臺灣燈會、平溪天燈、臺東炸寒單、臺南鹽水蜂炮、臺北燈會及高雄燈會等及各地廟宇傳統慶祝儀式,已成為最受國際觀光客喜愛的臺灣節慶。


端午節

端午節與春節、中秋節並稱三大節日,因其由來和習俗,幾乎都和紀念戰國時期楚國詩人-屈原有關,故民間又稱「詩人節」。端午節最普遍的習俗為「划龍舟」和「吃粽子」。據說早年屈原投江而死,人們為搜救他,紛紛駕舟楫在江面來回找尋,此後逐漸演變成龍舟競渡。

時至今日,划龍舟已是一項遍及海內外的觀光活動,全臺北、中、南各地(如臺北新店碧潭及基隆河、宜蘭縣冬山河及礁溪鄉二龍村、彰化鹿港鎮、高雄市愛河等),每年均有大型龍舟競賽,近年還擴大舉辦國際邀請賽,邀請國外朋友共襄盛舉。
包粽子習俗是為防屈原身軀被魚蝦啃蝕,人們於是在竹葉中裝進米食投入江中餵食江魚,傳承至今,即演變成一項普遍習俗。除此之外,另有各種舊習俗在民間廣為流傳,如在門上懸掛艾草、菖蒲、榕枝等,藉以驅避蚊蟲;懸掛鍾馗畫像、佩帶香包及飲雄黃酒還等以保平安。


中元節

農曆7月俗稱「鬼月」,在傳統習俗中,從農曆7月1日凌晨起地府鬼門開到農曆7月29日鬼門關的這段期間,民間為祈求消災解厄、諸事順利平安,各地均舉辦大大小小的祭典,尤以7月15日中元節這一天達到祭典的最高潮。其中如基隆市政府舉辦的「雞籠中元祭」、宜蘭縣頭城及屏東縣恆春的搶孤,都是中元節重要的傳統習俗。


中元普渡

在民間傳統中,每到中元節這ㄧ天,家家互互都會準備牲禮、果品、鮮花等到廟前或自家門前祭拜,並請道士念經以超渡各方孤魂,即所謂的「中元祭」,又稱「中元普渡」。


放水燈

放水燈由來已久,其主要用意在替水府孤魂照路,招引鬼魂上路來享用祭品,以祈求亡魂早日投胎轉世,水路兩界相安無事。


搶孤

搶孤也是中元節重大的慶典之ㄧ,臺灣目前只剩下宜蘭縣頭城鎮及屏東縣恆春鎮兩地舉辦,其中又以頭城搶孤規模最大也最熱鬧。早年在閩粵先民入墾宜蘭的過程中,許多人受到天災、人禍、疾病而命喪異域,因恐祭祀無人,魂魄無所歸依,便於每年中元普渡時舉行搶孤儀式悼念先人。頭城由於是開墾宜蘭之首,因此附近八大庄居民便聯合舉辦超渡法會,並選定農曆7月29日關鬼門這一天,盛大舉行搶孤活動。不過由於搶孤危險性高,目前不定期舉辦。搶孤慶典當天,以12根塗滿牛油的孤柱架成一座孤棚,頂端還有一個倒翻棚,上面豎以13根孤棧含旗竿,並將祭品掛於其上以祭告天神。整個活動在子夜子時掀起最高潮,凡參加搶孤的勇漢5人為一組,每組以ㄧ根繩索為工具,待鑼聲響起時,各組以疊羅漢的方式向上攀爬並刮去牛油以利爬行,最後由率先奪得孤棧上的金牌及順風旗者取得優勝。


中秋節

中秋節又稱「月節」,在所有節慶中,它是最富浪漫氣息的節日。由於中秋正值秋季之中,為農作收穫的時節,早年人們總會在這一天祭拜土地感謝豐收,由於隱含闔家團圓之意,因此,ㄧ般人常以「花好月圓人團圓」來點出中秋節的內涵。

由於中秋節的活動大都與月亮有關,因此自古以來被視為拜月亮的節日,主要活動包含拜月、祭土地、走月亮、吃月餅等,都是從月亮衍生而來的習俗。其中「走月亮」是指中秋夜當著明月清風到郊外散步賞月;「吃月餅」則意味著團圓美滿;此外,還有「吃柚子」的習俗,取「柚」與「佑」諧音,代表受月亮護佑之意;至於「烤肉」,則是近來中秋節興起的活動,在月光下與家人朋友齊聚ㄧ堂,也是一種團圓的象徵。